大学阶段回顾和总结
一个迟到的大学回顾。
23 届真是神奇的一届。19 年高考填志愿,到了 20 年初恰好发生疫情,世界的变化影响到大学方向的正确性。23 届也是第一届找工作难,前人的经验难以参考,成为第一届吃螃蟹的人。
我在大学时期的一些决定,在现在看来非常错误。幸运的是至少保住了下限。
先简单讲一下背景,我是杭电计科专业,ACM 竞赛有 EC 金、进过 WF(进 WF 从各种意义上都没用,不建议),现在滚去华为工作。
我高考成绩不太行,高考成绩或许能上末流 211,但还是来了杭电。这是一个思路最清晰的路线,打 ACM → 拿牌 → 找工作(杭电对 ACM 竞赛很重视)。
# 1. 学习
大学当然有很多事情可以做,但是我那时只知道打 ACM 有用。至于计算机到底有哪些工作哪些方向,我只知道前端后端客户端和游戏。这也是 b 乎大多数程序员的认知(笑)。
所以打 ACM 之余,我顺带学了前端后端等内容。因为我觉得工作一定能用到(显然错误的)。
这种无知的状态一直持续到大三实习和秋招。到秋招结束,才发现 ACMer 宇宙,才知道原来有这么多学习资料可以看,有这么多公司可以内推。但是已经结束嘞😭。
# 2. 不读研?
那么我为什么不读研直接找工作,其实有很多原因。
一是杭电 + ACM 路线已经降低了找工作的难度,并且极大提升了保研的难度(保研率 1% - 2%)。
二是考研是有成本的,考研失败的代价太大很难接受。
三是我不喜欢也不擅长读研。大学的水课、水作业、水论文,我交学费只为了浪费时间,已经抹杀了我对读研的一切幻想。我只想早点工作赚钱,就算工作无意义,赚到的钱一定是实在的。(叠甲:这是非常主观的观点)
还有个原因是我预测三年后就业更加难。现在看来,还是 23 届最难,不过这是我的主观看法,也找不到数据支撑。
# 3. 秋招
秋招时,我看找工作这么难,就自我降级,按往届 ACM 金的定位来找。但实际上难度比往届 ACM 银还难多了😭。
因为没有什么参考,我自己瞎投了很多。有时候觉得,完了找不到工作投点小厂吧。等小厂要我面试时我又觉得华为保底的我为什么要去小厂。精神状态有点不太正常。
虽然拼多多、网易、字节等等都面试过,但因为各种理由没 offer。最后除了华子,拿到的 2 个 offer 都是不太好的游戏岗,完全不想去。好在 12 月下旬华子终于开奖了,就滚去🌸了。
# 4. 近况
大学学到的知识不多,除了大学课程,还对 C++、并发、分布式、CUDA 都有所了解,基本集中在软件层面。
进了部门发现,原来我要做 CPU 而非 CUDA,要做底层(体系结构)而非纯软件,要做机器学习推理(大学时期不喜欢机器学习,就没有好好学)。很多东西都白学了,挺遗憾的。
好在工作挺有意思,也没啥折磨人的东西。
我也是机缘巧合之下,搭上了风口(指大模型),也算一种幸运。
很多人知道我华为只有 X 级,很多人说“WF 爷只有 X 级?”,这也是没有办法的。我知道我的上限真的可以更高,但是谁叫 23 届发生这么多事情呢。但是不管怎么说我还是很知足的。
就这样吧。